English

独辟蹊径 不同凡响

1998-05-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不少出版社为求生存,各种“文库”、“大全”、“书系”、“经典”、“丛书”、“系列”、“大系”……相继出台,而其中受到读者批评的不在少数。但珠海出版社推出的《世纪的回响》丛书(李子云、赵长天、陈思和主编),却是受到读者好评的一种。读过第一辑十本,深感主持这套丛书出版的珠海出版社社长成平和主编这套丛书的李子云等几位有影响的评论家确实出手不凡,独树一帜。

第一,选题独特。据编者称,“世纪的回响”这个选题出发点是想“将20世纪的现代文学史作一次巡视性的回顾”。但是漫漫百年,茫茫书海,号称作家者成千上万,面世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选哪些作家,选什么作品就大有学问了。成平和李子云诸位从一个独特的,多年来为人们忽视的角度,确定了自己的选题取向。他们将一些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甚至有意加以排斥的,但艺术上有特色、内容又确有可取之处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艺评论,收集起来,以丛书的形式,按类分辑加以出版。这样做的目的是给一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过贡献的作家,恢复他们应有的地位,还我国现代文学史以本来面貌;同时又对促进我们今天创作的繁荣,也非常有意义,是对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的一个有独特意义的贡献。

第二,拾遗补缺。《世纪的回响》的编者,在选题上不仅没有拥入这几年常见的“一窝蜂”现象之中,反而公开标明自己的意图在于“拾遗补缺”。从这套丛书第一辑作品卷,选了许地山、凌淑华、丽尼、冯至、穆旦、废名、辛劳、吴组缃、芦焚、卞之琳等十人的作品,即可窥见编辑家和出版家们编选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除许地山、冯至、卞之琳、吴组缃几位比较为今天的读者熟悉以外,其他各位,虽在当时国内或某个地域有过相当的影响,但对于今天的读者,包括十分热爱文学的青年来说,也还是相当陌生的。比如凌淑华,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个“闺阁派”的作家,很少人知道,她也写过反映“三·一八惨案”的小说《等》,写过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小英》、《千代子》等。这套丛书则选了凌淑华取名为《朝雾中的哈大门大街》的多种作品,包括《酒后》、《绣枕》、《小哥儿俩》、《小英》、《千代子》等,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凌淑华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贡献。

第三,尊重历史。作为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方式———图书出版工作,真正做到“尊重历史”、“去伪存真”是十分重要的原则,也是出版业的“职业道德”。《世纪的回响》的编者和出版者们,遵循“尊重历史”、“去伪存真”的原则,并在编辑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执行。例如,对于芦焚的作品就是如此。人们对芦焚可能不太熟悉。芦焚,就是师陀。这次在编选芦焚的作品集《果园城》时,编选者所采取的原则是保留原来的面貌,而不是按师陀修改后的版本。编者罗岗在《编后记》里说:“芦焚的作品曾有几次较大的修改,一次是从报刊发表到结集出版,他在字句和标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另一次是1958年6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果园城记》,他又作了增删;最后是80年代他亲自编定‘小说选集’和‘散文选集’,再次对所有的作品加以润色和修改。”这种修改正像曹禺修改他的剧本一样,也许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次编选芦焚的作品,编选者“为了保持历史的原貌,选入的小说依据的是作品结集时出版的初版本,除了对明显的脱讹加以补正外,其余‘一仍其旧’。”我是比较赞成这种编选态度的。出版家和选家坚持这种原则,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是从出版的角度来看珠海版《世纪的回响》丛书,至于编者们在其他方面的匠心和功力,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